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轻轻摔一跤就骨折,或者身高悄悄“缩水”几厘米?这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在作祟。作为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“隐形”,骨质疏松症正影响着我国超2亿人的健康。今天我们就来,如何及早发现并科学应对这个问题。
简单来说,骨质疏松就是骨头变“脆”了。正常骨骼内部像蜂窝一样充满空隙,而骨质疏松时这些空隙会变大,导致骨骼密度下降。就像年久失修的房屋梁柱,看似完好,实则稍受外力就可能坍塌。
早期骨质疏松几乎没有症状,但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警惕:
• 轻微碰撞后骨折(如打个喷嚏肋骨断裂)
• 逐渐出现的驼背或身高降低3cm以上
• 持续性腰背酸痛,夜间尤为明显
• 指甲变脆、牙龈萎缩等看似不相关的表现
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:
1. 绝经后女性(雌激素下降导致骨流失加速)
2. 60岁以上老年人
3.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者
4.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
5. 长期缺乏运动、日晒不足的办公族
饮食补钙有讲究
每天建议摄入800-1200mg钙,但喝骨头汤补钙是误区(每碗仅含钙约2mg)。更推荐:
• 300ml牛奶=300mg钙
• 半斤绿叶菜=250mg钙
• 豆制品、坚果作为补充
维生素D不能少
它是钙的“搬运工”,建议每天晒太阳20分钟。冬季或户外少的人群,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制剂。
运动是天然“强骨剂”
快走、太极拳等负重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。建议每周3-5次,每次30分钟,避免久坐。
骨密度检查(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)是诊断金标准。若确诊,医生可能会建议:
• 基础治疗:钙剂+维生素D联合补充
• 药物干预:双膦酸盐类等抗骨吸收药物
• 物理疗法:脉冲电磁场等辅助治疗
注意:任何药物都需严格遵医嘱,切勿自行服用。
误区一:补钙就能治骨质疏松
单纯补钙就像往漏水的池子加水,必须配合抑制骨流失的药物。
误区二:只有老人才需要关注
骨量在35岁达到峰值,年轻时储备不足,年老时风险更高。
误区三:骨折手术后就能高枕无忧
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年内二次骨折风险达50%,需要持续管理。
• 为父母家中铺设防滑垫,浴室加装扶手
• 定期提醒长辈进行骨密度筛查
• 全家养成喝牛奶、晒太阳的好习惯
记住:预防骨质疏松永远不嫌早,治疗永远不嫌晚。从今天开始关注骨骼健康,才能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