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,突然发现牙面上有个小黑点;吃冰激凌时,那颗总爱"闹脾气"的牙齿又开始隐隐作痛——这些可能都是龋齿给你的身体警报。作为普遍的牙齿疾病,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70%,成年人发病率也超过30%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很多人直到牙疼难忍才意识到问题的性。
当甜食残渣停留在牙齿表面超过15分钟,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就开始狂欢。这些细菌把糖分解成酸性物质,像微型电钻一样慢慢腐蚀牙釉质。初只会形成白色斑块,这时及时干预还能逆转。但如果放任不管,6-12个月内就会发展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蛀洞。
值得警惕的是,牙缝和磨牙沟窝这些牙刷难以清洁的部位,往往成为龋齿的"根据地"。这也是为什么牙医总强调:光刷牙不够,牙线才是防龋的关键。
抱着蜂蜜水入睡的家长可能不知道,夜间的唾液分泌减少会让糖分腐蚀牙齿长达8小时。同样危险的还有把柠檬片含在嘴里美白、用牙齿开瓶盖等行为。临床发现,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、哮喘吸入剂的人群,由于唾液分泌减少,患龋风险会比常人高出3倍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喝完酸奶马上刷牙这个看似健康的习惯,反而会加速牙釉质流失。因为酸性环境会使牙釉质暂时软化,建议等待30分钟再刷牙。
浅龋阶段可能只是对冷热敏感,就像牙齿突然"打了个寒颤";发展到中龋时,酸甜食物会触发闪电般的短暂刺痛;而深龋患者常常描述"像有锤子在敲打牙神经",连夜间平躺都会加剧疼痛。如果发现牙齿表面出现灰黑色阴影,或者照镜子能看到明显的蛀洞,说明问题已经超出你能自己处理的范围。
特别注意:牙齿邻面发生龋坏时,从外观可能完全看不出异常。这也是牙医建议每年拍一次咬翼片的原因,这种X光片能发现40%肉眼不可见的早期龋齿。
银汞合金虽然颜色不美观,但仍是后牙修复的性价比,尤其适合咀嚼压力大的磨牙区;树脂材料能实现近乎天然牙的色泽,但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;玻璃会持续释放氟化物,特别适合儿童和根面龋患者。记住:没有"好"的材料,只有"适合"的方案。
如果蛀洞已经接近牙髓,直接补牙反而可能引发剧烈疼痛。这时需要先做安抚治疗,就像给受伤的牙齿敷上"药",观察2-4周再决定终治疗方案。
1. 控制进食频率比戒糖更重要。牙齿每天承受酸性攻击的次数如果超过5次,再坚固的牙釉质也会溃败。可以把甜食集中在正餐后食用,减少零食次数。
2. 含氟牙膏要"干刷"。刷牙前不要蘸水,让牙膏中的氟化物直接作用在牙面上。对于高危人群,牙医可能会建议额外使用含氟漱口水。
3. 每半年做一次的菌斑染色。那些紫色的染色区域会告诉你:原来这些死角从来没刷干净过。配合牙医进行的局部涂氟,能让牙齿获得长达半年的保护罩。
当你在餐巾纸上发现可疑的黑点,或者总习惯用单侧咀嚼时,就该预约牙医了。记住:龋齿就像沉默的雪崩,越早干预,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小。下次发现牙齿异常时,希望你能想起这篇文章,及时按下治疗的"快进键"。